5152马赫的战场

森姆兰努力控制狂暴抖动中的飞机加速,尽量使其稳定。他当然知道速度提升的成败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敌人距离自己多远,也懒得回头向大致方向看一眼,因为看了也于事无补;不过他自信几十秒内,就可以甩掉该死的雷达,然后敌人应该会悻悻地撤退。回去后,他必须郑重地告诉梅内亚姆中将,从空中一沉不变的航线进入阿克赛钦,已经变得极为不现实了。

飞机迅速突破了1.5马赫,而敌人的位置,大致从7点钟变化到了6点钟,对方雷达没有完成跟踪,似乎只是一架昏了头,不顾一切冲过来,想从6后方追上来碰运气的歼10或者歼11战斗机。对付一般的战机,能够咬到尾后固不错,不过对付米格25,这个位置只能吃屁罢了。

尾随的刘兆林没有轻易选定唯一的目标进行跟踪,他仍然在等待速度的提升,他使用雷达只是为了测距。

这部雷达可以迅速跟踪到米格25那样不善摆脱的飞机,所以他并不担心目标会突然消失。从奎达前线机场撤出后,他就开始了接收新式飞机的任务,由于他具备双座的歼11BS战机的教官资格,还有还有被导弹击中,单发停车后返航着力的光荣经历,要掌握这种先进的单座飞机,自然并不困难。当然需要着力提高的地方,在于矢量发动机带来的新动作和新战术,这是一个挑战。

早在半年前与印度空军第2中队的苏30MKI在山区周旋时,他就领教过拥有矢量喷口的苏30MKI的实力。

说实话,印度的苏30MKI是他见识过的,最蠢笨的一种苏27系列的衍生型,或许比鸭嘴兽好些,不过他并没有和那种飞机接触过。可以说,这是一种极端化的,与空战的优化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的设计思想,根本不应该作为战斗机,但是印度人确实将其当做战斗机在使用。

苏30MKI牺牲了制空战斗机应该具备的飞行性能上饿肚肚优势,而堆砌了许多笨重的设备。中国空军一度很迷惑印度大量采购这种飞机的定位,直到发现印度空军确实将其派到最前线进行空战。印度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买到的是一种战斗轰炸机,也许俄罗斯人在推销的时候告诉他们,矢量发动机可以弥补整体推力下降带来的机动能力疲弱,所以苏30MKI作为战斗机一样出色,实际的情况当然并非如此。

从半年来,空军情报部门收集到的实战报告得出的结论,矢量发动机的采用,理论上可以弥补了动力过弱带来的一系列机动性不足问题,但是印度飞行员却很少做那样的动作。已知的情报显示,苏30MKI可以在垂直面通过这种技术进行大攻角飞行,或者在水平面上进行过失速动作,但是操作通过手柄完成,相当依赖人的操控,而两台发动机的动作必须同步而且对称,对速度和起始的姿态也有限制。这意味着,飞机不可以在任何姿态下,做出改变机头指向的动作,否则可能导致坠毁。

很显然,这种时髦的飞行方式与飞行控制的整合还差得远,熟练飞行远也只能发挥出理论能力的百分之十五强。仅仅中巴飞行员观察到的十几次,对手企退通过矢量机动,改变空战局面的动作,无一例外都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没有一架苏30MKI,在这样变扭机械的动作后,迅速抓到有效的开火机会;相反的,这种机动导致的失速,往往是导致后续战斗败北的祸根。

另外从维护性上看,早期矢量喷管的平均维护时间很短,对后勤无疑是一场噩梦;情报部门截获的印度空军参谋部的一手情报表明,所有部队都要求减少此类的机动,以增加发动机矢量喷管的寿命,即使如此,战时的苏30MKI中队的出勤率,还是要低于老迈的米格29甚至幻影2000。

但是刘兆林在这架苏35战机上的体验则是另一回事,苏35的矢量发动机技术与飞控整合以趋成熟,喷管不仅仅作为舵面效能的补充,实际上可以在极粗暴的飞行中,完成飞行员意志以内的很多动作,矢量动作完全在计算机控制下,每根喷管随时都在频繁改变动作,以对应飞机姿态变化而做出反应,飞行员无需手忙脚乱地加以干涉。当然今天的猎杀任务,上级严禁使用矢量动作,似乎也没哟必要,他所要依仗的,只是强大的瞬间加速。

敌机在缓慢爬升中,将速度提升到了1.4马赫,随后的加速开始变缓。这些变化始终都在刘兆林的计算之中,虽然他在1.1万米高空的高度优势也逐步减少了,但是优势依旧明显。敌人的加速动作趋于保守,可能是担心保养不良的封存飞机会解体,看来不给给他一点儿压力,怕是不能使出全力。他推动节流阀加力,将距离进一步迫近。

这场追逐已经已经超越了120公里,照例米格25早该脱身了,始终无法摆脱同一方向雷达扫描的森姆兰觉察到事情可能不妙,因为那部雷达的照射能量没有丝毫减弱,可见没有甩掉他。

“既然你们这些侵略者豁出命也要陪我玩玩,好吧,尽管耗尽你的燃油来吧。”

森姆兰不由得冷笑一声,他真的有些同情这个拼命使用加力的追击者,也许他的政治军官,正在频道里警告他:要不惜返航的燃油,为了祖国的目的,放弃生命的时刻到了?他难免有些得意,心想:“在我的们世界,为国尽忠乃至牺牲,完全凭借个人的热忱,而非强迫。”

少校终于下决心,将推力增加到最大。即使1980年代,三倍音速中队尚未被解散之前,该中队所有的战机从未试图挑战过苏联人的手册,苏联教官告诉他们突破热障始终存在危险,不要轻易提升到那个速度。

刘兆林发现敌人的速度陡然增加了不少,迅速突破了1.7马赫,超越了苏35保持的1.6马赫速度。凭借极端化的设计,敌人在这场速度与耐力的较量中,开始超越自己了。不过他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对手急速飞行后留下的巨大的冷凝水汽,看上去完全完全没打算转弯。随着水汽迅速地扩散,在林立的雪山上逐渐演变成了笔直的云层,就像一条白色的毯子。

HUD上的目标距离缩短到了10公里。如果不是云层遮挡早该看到尾喷口的火焰了。苏35凭借其加力推力,迅速提升到了2倍音速,一度又将加速优势板回来一成,他知道这样的速度持续不了几秒钟,不过希望能给导弹提供尽量高的初速。即使预计发射时2机距离不会超过8公里,尽量缩短距离也十分必要。

米格25的机舱内,雷达接触告警声变成了急促的截获警告,这大大出乎了森姆兰的预料,没有一架中国飞机可能紧紧追击自己120秒,所有的敌人应该会在自己超越1.5马赫以后知难而退。但是后面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还真是难缠?难道他们也有一些新的武器?巨大的机体噪音以及加速度,使得他的思考能力下降,他想敌人也许出动了那种黑色幽灵般的飞机?

战机跨越2.5马赫还需时间;不过这架侦察型飞机到时还具备极强的(80年代水平)电子干扰能力,现在是将所有牌打出来的时候了。如果森姆兰知道对手已经追击到了视距内,并且那部雷达有多强悍,他本可以不做这些无谓的反制动作,而是试图通过低空飞行试着躲到山后面。

刘兆林的雷达迅速“烧穿”箔条干扰,爷爷级的SPS-142干扰系统对这部相控阵雷达几乎不起作用,他甚至可以直接使用R77导弹的干扰源跟踪能力进行射击,不过一切以稳妥为首要任务,他没有考虑这种方式。

苏35跨越了2.2马赫,似乎提速乏力了,机体内的燃油正在迅速地消耗掉。此刻他还占据了大约750米的高度优势,双方距离大约7.5公里,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被一团云雾包裹住的敌机轮廓,最佳射击窗口已经出现。

HUD上的目标锁定框边缘,距离缩减数字正在变缓,最后变成了最后几位数字的跳动。不消几秒,米格25将会重新夺取速度优势,刘兆林朝着目标发射了2枚R77导弹,导弹以极大的初速下飞离挂架,在短促的点火加速后达到了足够追杀米格25的速度。刘兆林慢慢减小油门,等待导弹主动雷达开机并捕获目标,然后向南转弯。按照计划,一旦敌人通过减速的机动摆脱了导弹,那么他可以在南方某个地方,通过预警机指引以及最后的2枚导弹截击第二次,通过刚才的追逐和攻击,他已经消耗了多余的弹药和燃油,届时有把握可以加速到2.3马赫以上,并将高速度维持更长时间;一架伊尔78型加油机就在身后不远处,他并不担心返航的问题;不过他倒是很怀疑米格25在2马赫速度下能够机动摆脱导弹这种事情是否会出现。R77的外贸型固然不怎么出色,不过在万米高空的航程倒是可以保证的。

老迈的米格25根本就不知道对手发射了导弹,旧时代遗留的告警体统根本没有升级软件,这种系统对辐射能量微不足道的主动雷达导弹直接视而不见,这架老式飞机虽然属于侦察型加强了电子战能力,但是无法对大型地面雷达或者功率较大的机载雷达以外的其他辐射源做出灵敏的反应。

森姆兰按部就班地增加速度,空速表照例停留在1.9没有变化。没有地面雷达告诉他现在自己的真实速度,以及尾随的导弹正追杀过来,他倒是庆幸那部追杀自己的战机雷达终于消失了,看来是敌人知难而退了。这期间他并没有回头看一眼后面的情势,当然即使回头,也很可能看不见径直追来的导弹。

2枚导弹一前一后,静静地靠近目标,尽管发动机已经停止工作,但是仍然保持了很高的速度。它们从近到可以发射格斗弹的距离发射出去,并且还有大约1千米的高度优势,不过要追上这架2.5马赫飞行的敌机,还是颇费时间。整个攻击时间需要漫长的20秒,最后一段距离,导弹凭借惯性飞行,任何多余的机动都会折损速度导致攻击失败,好在这个傻乎乎的目标并不怎么乱动。

“感谢云端的诸神带领我们走出黑暗,与貌似强大的敌人直面对抗;”尽管森姆兰呼吸急促,但是还是念念有词起来,“敌人全盛的武力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他们只是匍匐与权威,灵魂缺乏信仰。他们发起的侵略战争必然会止步于,对光明与自由的深刻恐惧。”

当他默默念叨到光明的时候,一道强光在飞机一侧闪烁了一下,随即飞机一顿,就像撞到了在空中散步的天使。刺耳的金属扭曲声中,战机剧烈地翻滚起来,滚滚风冷从不知道哪里灌进机舱,这是解体的前兆,森姆兰还没有等到第二枚导弹爆炸,就失去了知觉,随着破损的飞机高速坠向地面深谷中。

“白鸟,击中目标了,任务解除。”预警机告诉刘兆林。

“确定他被击中了?”尽管完全在预料之内,但是他仍然追问了一下。

“是的,断成了3截超音速的碎片,这会儿才慢下来,飞行员不可能活下来。”

“听说他们派了一些老头子来执行送死的任务?”

“是的,102中队解散后,这些米格25飞行员纷纷解甲归田,这会儿都该有50岁出头了,他们当中有一些当年执行过穿透我国领土的侦察任务。”

“看来真是死得其所。”他不怀恶意地评价道,“我是不是首开击落米格25的记录?”

“想的真美,其他部队在阿萨姆至少已经击落了3架米格25,不过据我所知,刚才的战斗是追击持续时间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次。而且敌人始终在速度上处于劣势。”

“是这样?”

刘兆林难免有些失望。他离开战场接收新式飞机的这段时间,并不知道各部队的战斗情况,只是知道飞行员之间的竞争以趋白热化,自己早就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当然凭借着与阵风的正面周旋,以及被击中后还能凭借技巧坚持返航的记录,他仍然处于第一线的战机飞行员的位置。

他知道与实战相比较,以往的模拟对抗都是无意义的,即使在空中击落宋宁10次,也不抵他在空中多击落很多架敌机的事实。在击落这架米格25前,刘兆林的记录是击落一架幻影2000以及1架直升机,另有一次击落存疑,既没有核实,也没有记录在案。

喜欢国家意志请大家收藏:国家意志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