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投诚

王昶到底是中计了,中的也确实是虚虚实实之计。

这波啊,王昶在第二层,但张溪,却是实打实的在第五层。

长陵城外的汉军,确实是张溪率领的大军主力,所谓空营,不过是演给王昶看的一出戏而已,等到王昶领兵一离开长陵,张溪就立刻率军趁势攻取了只有一千人守卫的长陵。

而渭城这边,其实就是柳隐带着三千士卒而已,至于渭城守将胡遵.这位是真的投降了。

当王昶领兵,踩着着积雪赶到渭城的时候,却发现,渭城城头上高挂着汉字旗,渭城的守将,也已经换成了蜀将柳隐。

当王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脑后一阵发凉,从脊椎一直凉到屁股。

王昶不是那种无脑莽夫,稍微用脑子想想,他就知道自己中计了,原本自己驻守的长陵,很大概率也是保不住了,甚至有可能,此时自己的身后不远处,张溪已经领兵反扑过来,打算把自己这三千士卒,彻底困死在渭城城下。

王昶是真的气不过啊,这个胡遵,果然靠不住。

有心想冲着渭城城头大骂几句出出气,但王昶其实也知道,这时候再做这种事情毫无意义。

倒不如保存住这三千禁军的有生力量,先行撤军,想办法联络长安的满宠,让他派人接应自己等人过河,退守长安,不失为一条出路。

因此,王昶毫不犹豫的领军撤退,暂时撤往阳陵,从阳陵东侧的渭桥渡河,撤军长安。

可以说,王昶的撤军速度是真的快,快到张溪领军赶来,都没有堵上王昶,而如今的积雪天气,真要领兵追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故此,张溪倒也没有过于强求,而是领军进入渭城,跟柳隐,胡遵二人汇合。

这次进攻左冯翊,最大的功臣,自然就是安定人,胡遵。

如果不是胡遵主动遣心腹联系张溪,说要主动投降,张溪这后面一系列虚虚实实的疑兵计,根本无从谈起。

说实话,对于胡遵的突然投降,张溪也有点猝不及防,有点不敢相信这位,怎么能投诚呢?!。

张溪依稀记得吧,这个胡遵,好像应该是曹魏的铁杆来着。

虽然年月太久,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张溪好像记得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有遇到过这位。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胡遵算是龙套,但历史上,好像胡遵这一家子,祖孙三代好像都很牛的样子。

嗯,起码在游戏里,五围数值还行,一家子都算是二流武将里比较好用的类型。

所以吧,张溪是真的有点不太相信,胡遵向自己投降,是真心实意的,张溪总觉得,这会不会是王昶在用诈降计。

但.柳隐力劝张溪,他认为,胡遵投诚,是可信的。

起码,胡遵选择向大汉投诚,是有足够的理由的。

还是那句话,胡遵是安定胡氏出身,而安定胡氏在关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很多都是彼此之间有姻亲的关系。

如今曹魏在关中大肆迁民入关,肯定会有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业迁入关内,但是呢,如今的世道,关中有没有什么强有力的世家站出来振臂高呼,这些世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反叛,面对曹魏集团的鞭子和环首刀,关中世家大部分都选择了屈从。

但即使如此,有些世家也不会说一昧的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曹魏这边。

人离乡贱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此去中原,对一些世家来说,基本等于是从头开始,谁也不知道家族的未来在哪里。

因此,有些人希望有人牵头,试探一下大汉这边的反应,也就非常正常了。

倒不是说世家们更加愿意接受大汉的鱼鳞图册制度,主要是大家的土地都在关中,如果迁去中原的话,这些土地又不能跟着带走。

倒不如就冒险试试,虽然在大汉这边可能以后就这样了,但起码,能保住自己的家业不是么。

而安定胡氏,刚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第一,安定胡氏也是地方豪强,他们的基本盘在关中,但不在三辅,而是在安定,满宠的酷吏手段,一时半会儿也施展不到安定郡去。

第二,安定胡氏的规模在安定已经发展的差不多到极限了,正好也有需要进行分家,以此来分摊生存风险,派出胡遵一脉去接触大汉,剩下的一脉跟随大魏入关,最后不管谁赢,胡氏一脉总能生存下来。

基于对世家的了解,柳隐还是觉得,胡遵的请降,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也就是柳隐,本身就是蜀地大世家出身,深知如今世家的德行和生存之道,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一下,柳隐多少能明白安定胡氏的用意。

否则的话,就张溪的性格,纵然能想到这些,也不敢轻易相信。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儿,相信道理是另一回事。

更何况,柳隐自动请缨,由他代表张溪,出面去跟胡遵接触如果有问题的话,有危险的也是他柳隐,而不是身为一军主帅的张溪。

张溪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这样也不错,毕竟记忆中的胡遵好像不是那种智力能上八十的货色,想要瞒过柳隐,应该也不太现实。

就这样,柳隐秘密入城,跟胡遵进行了一番私下的交谈后,确认了对方的目的。

就是给安定胡氏,也给关中的一些世家们,留下一条后路,不至于被曹魏逼得只能内迁。

既然这些人有现实的利益需求,那柳隐相信,他们也没有理由欺骗大汉,毕竟大汉跟他们之间暂时还没有实际的利益冲突,根本犯不上。

出城后,柳隐对张溪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些世家和胡遵是可信的。

张溪吧,依然还是不太相信胡遵和这些世家们,但张溪对柳隐还是很信任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张溪也开始动脑筋了.要让我相信你们投诚的诚意,那也很简单,给长陵的王昶写封求救战报吧。

本来张溪还在愁呢,自己就一万多郡兵,要进军左冯翊,攻破魏军的防线.自己只是一支偏师,兵力不足,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武功县,张溪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率领的郡兵,在战斗力上跟曹魏禁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

如果是硬碰硬的较量,张溪真不觉得,自己兵力多算是一个优势。

因此,面对王昶组建的长陵—渭城防线,张溪还是得想办法,以计取胜。

兵法有云,倍则分之孙武他老人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了世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应该怎么用兵。

得想办法,引诱敌人分兵。

而如今,王昶迫于形势,已经不得不主动分兵据守了,第一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即使如此,四千人守卫的长陵,张溪如果只靠硬攻,还是没有把握能完全拿下。

因此,张溪琢磨过了,还得想办法,再让王昶分兵一次。

只是,如果只是常规的用计引诱王昶分兵出击,自己半路埋伏,恐怕王昶真不一定会上当。

就是上当了,面对王昶亲自率领的数千曹魏禁军,以大汉郡兵的战斗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

对于王昶这个人,张溪也有印象,用游戏的数据来描述的话,这人的智力,起码在八十以上,不是那种无智之人。

在武功县实际打过一次交道,这人领军作战也很有一套,决断下的也足够快,反应非常及时,想要用常规套路骗他上当,估计会很难。

现在,有了胡遵的投诚,让胡遵发出一封不合时宜的求救信,自己再做出一副疑兵计的架势,让王昶相信自己是用疑兵计进攻长陵,实际在围攻渭城反倒是更有把握让王昶上当。

当然,出于对胡遵的不完全信任,张溪让柳隐领兵三千,入渭城接管城防的同时,也没有选择半路伏击王昶,生怕王昶和胡遵有什么沟通,王昶在半路给自己来个反伏击。

因此,张溪选择了保险的做法,用疑兵计骗王昶出城后,先选择攻克长陵,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不是回军夹击王昶所部士卒。

这么一来的话,张溪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第一时间跟曹魏禁军进行野战,这样自家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就算最后胡遵还是有诈,或者是王昶根本不上当,那大不了就是张溪无法攻克长陵而已,渭城还是能拿下来的。

张溪考虑了很多,但当计策实际实行起来后,却是异常的顺利。

胡遵是真的投诚,不是装的,也没有什么计策,因此柳隐接管渭城城防是相当的顺利,胡遵也非常配合的交出了渭城的兵权。

此时的渭城,城内已经没有多少世家和百姓了,只要胡遵配合交出兵权,柳隐甚至不用担心胡遵会勾结城内世家们再次反叛。

而王昶呢,在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成功后,也没有多想,直接就上套了,带着三千士卒离开长陵,只留下一千士卒据守.这种机会,张溪要是再把握不住,也就不用领兵作战了。

唯独可惜的是,因为张溪太过于谨慎,也因为王昶的反应非常的快速,因此未能抓住战机,配合柳隐,胡遵,把王昶所部彻底围死于渭城之下,给了他们撤离的机会,因而未竟全功。

但即使如此,长陵和渭城一下,整个左冯翊和长安的通道,就彻底打开了,张溪随时可以领兵,不管是进攻长安也好,还是去抢占潼关也罢,主动权已经在张溪的手里了。

这下,该轮到曹魏方面着急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